《通向奴役之路》阅读随记
如果我们希望保全自由,我们就必须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珍惜地保卫它,并且我们必须为其做出牺牲。 by F.A.Hayek
被离弃的道路
这次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爆发,而苏联和英国、美国站在了同一阵营对抗轴心国。自由主义的人们似乎认为社会主义盟友的计划是应对以后经济的良药。但是,作者指出,从政客到人民都受到了蒙骗。 (这一章主要叙述了欧美的自由主义传统和全社会左翼化的现状,并没有多少具体论证)
伟大的乌托邦
一切尝试建立地上天国的尝试都会产生人间地狱。社会主义者虽然也标榜“自由”,但其含义和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同词汇相去甚远。社会主义的“自由”只是在一个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心”之管制下人民仅有的能喘息的权利。事实已经证明,社会主义者自称“终结革命”的尝试最终只会造就内战与极权。 1944年的Hayek看得真的非常远,他不仅敢于在斯大林主义的经济优势风头正盛时提出对共产主义模式的异议,而且其观点都随着时间的前进一一应验。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危机打破了凯恩斯主义的神话,苏联帝国的倒台和中国、越南的市场化更是宣告了斯大林主义下“计划”模式的总破产。 毫无疑问,社会以曲折的方式不断进步,新自由主义也终将化为尘土,但从自由主义迈入共产主义的设想显然违背历史、忤逆人性。历史上数次共产主义的试验,都给世人留下了惨痛的伤痛和警示,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者同时信奉着“自由”和“组织”两个根本矛盾的理念,在事实上,计划模式下只存在“组织”,也就是本书书名中的“奴役”。 Hayek认为,竞争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更是一种涵盖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社会组织模式(考试选拔人才、民主选举政府等,都可以视作竞争)。作为社会组织模式的竞争能最大排除强制力量(例如官商勾结滥用权力、人情关系走后门滥用权力等)对个人自由的负面干预。试图以计划取代竞争而非以计划促进竞争,最终会让一切经济活动的控制权都被一个的“中心”把持,政治权力等也会随着经济权力的转移而集中,这无疑是违背了人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Hayek在本书所指代的计划,特指那些反对竞争制度、用强制力取代竞争的政府计划。对竞争制度具有正面影响的政府计划本质上仍然是对竞争的维护与补充,不在本书批判之列。
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社会主义者认为实行计划是“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计划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措施。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Hayek成书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了许多垄断组织。人们普遍认为垄断组织的产生、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压制会导致竞争逐步消失、社会组织模式从竞争走向计划。然而,垄断并未首先出现于具有先发优势的老牌资本主义大国(英法),而是率先出现于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国美国、德国——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运用了计划手段、以国家强制力保障了垄断组织的运行,使得人们误以为取消“个人自由”就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竞争具有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来源于工业社会劳动分工的灵活与复杂。因而,调整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力不得不下放到一个个具体的生产单元,由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手上可利用的资料自行组织经济生产,而价格(Price)则是最简单、最直观体现各生产单元竞争后果的制度。现代文明的缤纷多彩、复杂多样,正是由竞争的复杂性造就的。用一个绝对的中心控制和协调多样而复杂的经济生产、以强制力让价格失灵,将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灾难。 在计划的强制力下,一些人们认为应该完成的事能比在竞争状态下更有动力去完成(如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修建的宽阔的高速公路)——Hayek对此的解释是:在竞争下不能完成的公共事务却能在计划中完成,这说明发生了资源错配。不同人们所希望的事,可能并非资源最佳利用方案,有时还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For example, 假若组建一个由拾荒者当权的政府,他们就会用行政权力去做自己的希望的事:为了获得拾荒财富,强制所有物品都使用超大纸壳。这无疑会导致资源浪费。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人都有不同的资源调配方法,乡村摄影师希望乡村能永远停留在上个世纪的风貌,城市规划局则希望乡村能迅速地拆迁卖地。这些想法有的天马行空,有的相互冲突,在竞争模式下根本无法完全实现,只有计划才能完成。因此,这些专家类人物出于对自己技术的发扬需要,也会成为计划的鼓吹者。